马九器
继南京、长沙、沈阳等12个城市后,上海、杭州日前也对楼市“出手”,加入救市大军;而中央部委不久可能出台救市措施的说法亦甚嚣尘上,一时之间,低迷的房地产业隐现“冬天将毕、春天将至”的曙光。
之所以说“救”市,显然和人一样,这个行业不幸生“病”,而且这场“病”不仅事关这个行业,不仅事关其上下游等数十行业,更事关一方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因此,“救市”有“救病”之急之理。
此起彼伏的“救市”,能达到“救病”效果、最终“救命”的目的吗?
先看看这是场什么“病”?用房地产商的话说就是:房子卖不动了、价钱涨不上去了、顾客只看不买了———体弱阴虚、浑身乏力、精神萎靡、没有生气———进而传染给相关产业,如工程机械、建材等。通常,这类“病”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故根治也需慢火温服、长期调养,当然用强心针、兴奋剂一类猛药刺激,也偶尔能灵光一闪,但最多只能救病一时,不能救命一世。
实际上,房地产目前的低迷,固然有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这个行业的发展有违规律。
首先是市场规律。市场规律有“供需决定价格”的逻辑,但其中的“需”是基于信息公开、制度公平和实际支付能力,可事实上发轫于去年的商品房狂涨现象,大量需求是被不公开的信息误导,是各种热钱和投机者炮制的泡沫,是超越实际支付能力的诱导结果,所以,在一场混乱的“涨价预期氛围”内,大量民众的购房需求、消费能力被严重透支,当然也包括心理的极大伤害,最终导致至今挥之不散的恐惧与观望情绪。
其次,有违社会规律。一个国家居民的住房不可能完全靠市场化方式解决,市场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一种基本或重要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在贫富差距不断分化的当下,政府必须以公共责任弥补市场化的短板。这种责任,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商品房之外,还应建立政策性住房保障途径,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完善程序防止异化),以及完善二手房交易市场等;二是想方设法减少卖地收入对财政的贡献度,使政府真正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不偏不倚地制定政策、维护公共利益;三是强化信息透明和监管,“商品房成本”不应该成为无底之谜,属于公共部分的理应完全公开,同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诸多运作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像去年屡见不鲜的“捂盘惜售、虚假造势”等市场行为,应当以合法合适的方式予以干预和引导。正是由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诸多层面存在问题,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被真正重视,因而,房地产行业出现饮食、营养等结构失衡,于是,疯狂与低迷相伴、大起与大落紧随的问题迟早会发生。
温家宝总理今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并提出三大指导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与监管。这些目标与原则将是指导中国当下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指南针”,是从长远的、全面的角度与高度对房地产政策走向的定调,即使房地产行业出现一时的低迷与彷徨,所有“救市”措施也当与此吻合或接近,更不能因短期效应和一时冲动而背离。
从市场规律、社会规律等方面考量,当下许多地方实行的“救市”措施,如果仅仅是救房地产行业的一时之“病”,而不是符合规律的救“命”,即使暂助房地产行业乃至地方经济渡过难关,下一场“旧病复发”式的低迷乱象迟早还会来临;更何况,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备受伤害的民众真能就此摆脱恐惧、观望情绪,慷慨解囊加入“救市”行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