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
“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这时,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但由于能力不够,结果又被牧羊人抓到了。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这是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I卷的题目。有曾经的高考生评价说,“不如我们那年活泼”,那年即1999年的全国高考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以题传道”。《中学语文》杂志刊登文章,声称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过多“公认的道德话题”和“劝善性质的话题”,并成了主旋律。(《中国青年报》《高考作文该不该“以题传道”》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深有同感。正如一名资深编辑所评价的那样,这些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往往不是谈道德,就是谈人生,看上去很有哲理,但是千偏一律。论述生命意义的题目几乎每年都有。这对一个涉世未深,生活经历简单的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来说,未免过于沉重。而类似题目的重复出现,则表现了我们的作文命题是多么苍白。
命题的苍白是命题人思想观念的苍白,思想观念的苍白是导致这些年各地高考题表面看精彩纷呈,但实际上大同小异,甚至雷同,而共同点就是苍白。在我看来,今年的各地高考作文题出采的不多,更多的是拾人牙慧的平庸之题。一是拾古人的“牙慧”,如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福建①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另是拾台湾人的“牙慧”,如天津市高考作文题:“愿景”。三是拾外国人的“牙慧”,如福建②戈多来了等等。
其他如湖北省高考作文题:“三”字成语的启示;江西地区高考作文题:燕子减肥给人的感觉甚至是非常幼稚。因为这些题似乎都“以题传道”了,但让高中生来理解这些所谓的“道”,还是非常肤浅的。如“三”字成语的启示,作者是想让学生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前两年写“三个代表”无疑是当时最大的“道”,但现在呢?其他如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举一反三……,这些道,已经传了几千年了,让现在的高中生又能发掘出多少新的启示来呢?
在我看来,高考作文的“以题传道”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为什么不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创新作文之路?作文题非得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么?美国人爱国不比国人差,但他们的作文题却没有我们的沉重。看一下美国的高考作文题吧:
1.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
2.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作一完整的阐述。
3.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
不难看出,美国作文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激发思维创新,注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难怪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大大超过其他国家。有一本书《“高考”在美国》介绍过美国高校招生的“开卷作文”。许多美国大学要求学生提交一到两篇开卷作文。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主要有这么几条:一、作文不是写给具有丰富想像力的招生办人员看的,也不是写给具有高度文学修养的老师看的。阅读作文的对象应该是你的朋友、室友、你的亲戚。二、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三、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像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该表现你最美的那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好的或不好的)。无论你想表现的是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四,作文可以让别人看一看,提一提意见。但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哈格顿先生说得多好啊!他说的“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等等事实上是写好一篇作文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换言之,是作文的入门和常识。但在我们的高考语文专家和著名高中语文教师的训导下,我们的作文成了“主题先行”的应景作文,成了官方文章的学生版本,成了假大空的范本,成了担负“天下兴亡”神圣使命!这样的作文学生能写出“一个真实的你”来吗?
回归作文的本来之意,写出“一个真实的你”来,才是高中作文教学及高考作文的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也正是素质教育所指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