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仁能
高考成绩揭晓后,不拿升学率给学校排座次、不炒作高考状元,是教育部门多年来的一个基本要求。对此,广东省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人们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热度该降降温了!”然而,罗厅长的呼吁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今天的《信息时报》不仅在头版刊登了状元们的彩色照片,而且还将在今天下午邀请部分广州高考总分状元和他们的老师到报社接听读者热线,与广大读者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及背后的故事。(《信息时报》6月29日)
我们不能责怪报社不听罗厅长的呼吁。高考状元总是让人感到好奇,特别是状元们的饮食起居、学习方法、考试经验、生活志趣、作息时间等等,都是很多学生、家长们希望借鉴和学习的。把社会需求看作第一位的媒体,自然不遗余力地要满足读者这方面的需求。尽管很多人都明白,考试中的偶然性是很大的,如果再考一次,状元很可能花落他家,未必就是这些人。
其实,把高考状元视为宝贝的,不仅仅是媒体、状元的父母及状元所在的学校,就是教育部门何尝不对这些状元们情有独钟,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呢?状元是一个地方、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最好说明书,也是让学校、老师和教育主管部门脸上放光的金子招牌,教育部门哪舍得将状元关在屋内,让其默默无闻地度过上学前的兴奋期呢?明眼人都知道,在一个省或者一个市的范围内,学生成绩排在在什么位次,只有教育部门掌握着这方面的数据,如果教育部门不把这些内幕消息传递出去,媒体即便有通天的本事,也难对状元进行炒作。
说到底,在教育主管部门不炒作的呼吁中,高考状元的消息之所以仍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媒体上,很大程度上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不坚决有很大关系。如果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理性务实,并且真心实意讨厌状元炒作,那么,高考状元还能从教育部门的信息库中溜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