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仁能
日前,在深圳华强北儿童世界举行的募捐活动中,双腿残疾、身高不足一米的河南乞丐陈春伟,把乞讨来的100元,转手捐给了患重病的河北网友玲玲。
对于一个没有劳动能力、靠乞讨为生的残疾人来说,100元钱不是一个小数目,陈春伟能毫不犹豫地将别人给的100元钱捐给重病网友,确实难能可贵。陈春伟的行为除了让现场募捐的多位网友和深圳市民动容外,媒体的宣传还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网络上“伟大的乞丐,感动中国”等等赞扬之词也随处可见。这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尽管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财富有多寡,然而,只要在他人危难之际真心助人,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值得歌颂的,也是让人感动的。
然而,感动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的是:陈春伟在外流浪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了,那么,像他那样的残疾人,是不是只有当职业乞丐才能生存下去呢?当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纷纷涌向深圳等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乞讨、募捐时,我们的社会形态、人们的社会心理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当陈春伟“不想过和街上人一样的生活”,而只想“赚两个钱,把弟弟的病治好,让两个妹妹上学”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对底层群众的疾苦是不是真的爱莫能助了呢?当河南残疾人陈春伟吃饭靠乞讨、河北网友玲玲治病靠募捐之类的事一再发生时,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和谐可言呢?
陈春伟成为“名人”后,当地政府正在为申请救灾房,陈家将很快告别住了十几年的两间破房子;县公安局局长亲自为陈春伟找到一份月薪500元的工作,等等。可见,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我们并非一筹莫展、毫无办法。只要思想重视,积极想办法,问题是可以一件一件解决的,困难也是可以慢慢克服的。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非得等媒体关注后才对陈春伟一家进行救助呢?在河南以及其它地方,还有多少陈春伟那样的家庭仍处于困苦无助的境地呢?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能不能像帮助陈春伟那样,帮助那些仍然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们?陈春伟们生存遇到的共性问题,单靠个案解决,又有多大价值和意义呢?
让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居有所住、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老有所养,是多少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上学贵、看病难、收入差距过大等等,都是社会和谐的硬伤。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富的地市与最穷的地市相比,收入差距达30倍以上。不仅如此,我国在卫生、教育、人口和社会保障等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性支出仅为16.1% ,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费用支出却分别占24%和17% 。国际上,挪威1995年通过转移支付形式支付的劳动者福利、养老金及其对家庭的经济扶持占政府支出的65% 。美国从1960年以来,联邦政府在社保、贫困、卫生等方面逐渐增加投入,占政府总支出的60% 。从教育卫生的支出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没有达到GDP的4%,按人口平均,2003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为36美元,只相当于美国90年代1400美元的2.6%;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且呈历年下降趋势,50%以上的城市人口,87%的农村人口缺少医疗保障。卫生绩效、卫生负担公平性两项排序,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中,分别居144位和188位。全国城乡居民因病、损伤和早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2%,因病和损伤所消耗的医疗费相当于GDP的6.4%。从这些枯燥而又颇能说明问题的数字看,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陈春伟成了“名人”之后,主动给他捐钱的人明显增多。往后,陈春伟会不会继续他的职业乞讨,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社会事业不发展、救助体系不完善、收入分配改革不到位、贫富差距不缩小、导致乞讨的因素不消除,那么,即使陈春伟不乞讨了,张春伟、赵春伟、钱春伟等等更多的弱势人群,还会继续乞讨下去。这是我们感动于陈春伟善心的时候,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