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是新世界出版社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策划出版的重点图书,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等数位党史研究专家和学者集体编写,围绕国内外读者共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历程中的重大问题,用讲故事、讲道理的方式,从历史角度深入思考,梳理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历史轨迹和执政理念,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13个谜底,感受民族复兴背后的伟大力量,并对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将党史通俗化或外宣化的一种尝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90年来,我们党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期间经历了顽强的奋斗,也经历了不懈的探索,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有失误和悲壮。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巨大困难,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探索前进的过程,不管怎么说把90年连接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功,虽然我们还不能说这个成功已经是终极的成功,相信未来还有连续不断的新的成功,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令世界感到震惊。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成就、中国的成功,自然就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对国内来说,有时候会比较多的看到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困难,有时候会有这方面、那方面的意见,但是如何从总体上看待我们所走过的道路、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功,这是需要确立的一个总体的方略。
作为我们党来说,走过了90年的道路,当然也应该深入的探讨、思考这其中我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我们失误的教训在哪里,其中所反映出的规律性东西我们怎么认识和把握。对世界来说,现在无论这样、那样不同的国家和人民,都越来越对中国怀有极大的兴趣,应该承认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是非常赞赏的,是非常钦佩的,由此他们也很希望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他们很想学习。
尤其是对西方国家来说,对中国的感情当然比较复杂了,其中不乏有些人以意识形态的不那么正确、不那么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国,有些人一再预言中国会出问题、中国会垮台、中国会崩溃,但是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他们的预言错了。因此,他们也感到很懊丧,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呢?他们也想知道,在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使我们的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使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有责任也应该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世界解释中国,在这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已经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广大学者、特别是各有关部门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这次由谢春涛教授主编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本书应该说就是在新的努力当中一次新的成功。这本书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著作,但是所提出的13个问题直接指向一个核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本书也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系统化的党史基本著作,但是用大量的党史的事实来说明了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取得成功的奥秘在哪里,正因为是党史著作,是党史通俗化或者外宣化的一种尝试,所以也有很多很好的特点。
因为是党史,所以需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说明过程、说明道路、说明某种思想,因为是历史史实,因为是党史,所以有很多故事性,所以相应的也就有很大的可读性,用这样生动、形象而具体的方式向国人、向老百姓来介绍、来探求我们成功的奥秘,用这样的方式来向世界说明中国,尽可能的告诉他们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这样一个方式、这样一种努力,相信是能收到很好效果的,而且事实上现在它的效果也正在开始显现出来。
李忠杰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史实和理论结合的优秀党史著作
我感到《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创新,如果说理论科学讲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党史学科里讲创新就更不容易,因为理论科学的创新可以用发散式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贡献给社会。历史科学、党史学科的创新,要尊重史实,但是它也能够把一个崭新的成果奉献给社会,这部书留给我们党史研究工作者重要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首先,尊重科学,是创新的基础。这本书有创新,但不是胡编乱造、胡思乱想,而是在尊重科学基础上的创新,在尊重科学的过程中的创新,我说尊重科学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尊重史实,尊重我们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历程留下来的真实的东西。我们党有丰富资源,党史就是我们的丰富资源,无论执政也好,还是舆论也好,用好党史这个资源就能够使我们党这份财富能够传承下来,使我们党真正能够万岁。作为党史工作者来讲,他的使命就应该把我们党这份珍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同时要发扬光大。第二,本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感性表达方式展示我们党的历史,符合人的思维特点,作为中国人,或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外国政治家、思想家进行交流,听你讲的话要使他们听得懂,你要考虑他们的思维特点,要从讲故事开始。
其次,解疑释惑,是创新的动力。尊敬科学要尊重史实,同时尊重人们的思考,毛泽东同志讲从问题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讲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从问题出发,如果不能把握社会中人们需要回答和研究的问题,你的研究肯定是肤浅的,如果能够客观的面对现实世界,又能够抓住世界中需要回答的问题,那么你的认识肯定能够深化,这就是辩证唯物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意义上我们对认识规律的把握。这部著作好在哪里?从问题着手,以问题为纲,以史实为依据,构成了《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书名到内容,全书的逻辑展开都抓住了人们的心弦,吸引眼球,就是因为尊重了人们的思考。
春涛同志作为中央党校的教授,在教学中不断的回答我们干部提出的问题,他又不断的积累这些问题,这是问题的来源,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但是不仅仅来自教学实践,还来自国际交流的实践,春涛这几年承担了很重要的使命,到国外讲授我们的党史,又面临许多国外的朋友甚至不是朋友的人群提出的问题,他都苦口婆心的给国外的听众讲解,这是他非常重要的资源,而他又是有心人,把这些在国外交流中形成的问题积累起来,这就是这本书的来源。所以尊重史实,尊重人们思考,对问题解疑释惑,这才是创新,而问题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问题不是苦思冥想琢磨出来的,而是来自教学实践、来自国际交流实践,这是这本书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后,学者实践,是创新的观念。尊重科学是创新的基础,解疑释惑是创新的动力,尊重事实,尊重人们的思考,谁能够把这两方面统起来,那就是我们的学者。我们的学者既尊重客观事实,又尊重人们的思考,并且把两者统一起来加以回答,这是我们的使命,这本书里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在里面,见解来自哪里?一是来自于对党史的深刻了解和对史料的把握;二是实践来自于对人的需求的深刻了解和对问题的把握;三是实践来自学者使命感和责任感。本书不是就党史讲党史,而是通过党史让人们建立起对我们党的信任。时代需要有信仰、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党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把我们客观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堂堂正正的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的表现。
李君如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中国共产党一定能!
《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向世界说明中国,也向国人解疑释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奥秘。
这本书好在从问题着手,以问题为纲,以史实为依据,用别人的话对事实进行评价。从书名到内容至全书的逻辑展开,都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因为是党史,是历史史实,有很多故事性,相应也就有很大的可读性。例如,书中为了描述国民党统治后期知识分子的生计艰难,引用了胡适日记。1947年9月23日,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北大开教授会,“大家谈的想的,都是吃饭!向达先生说:我们今天愁的是明天的生活,哪有功夫去想十年二十年的计划?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这些人都死完了”。
在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时,作者通过国共两党的对比,精确引用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评说:“在共产党取得全国(大陆)胜利之前,他们对其控制地区的统治很少表现出集权主义的倾向;他们似乎是仁慈的、宽容的、友善的,他们的原则是自己活,让他人活,而且帮助人家活。”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我党为什么能得到人民支持的原因。
书中所列的13个问题中,比较难以回答也考量着作者研究水平和理论勇气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为什么没有像苏联和东欧共产党那样垮台?作者回答得简明扼要有说服力:
其一、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中国共产党犯错绝不是为了党的私利,出发点是为了中国更好。
其二、即使犯错误期间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大跃进”给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然而,三年就建设起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产量达全国石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文化大革命”期间,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其三、困难时期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感同身受,带头勒紧裤带过苦日子、渡难关。为作表率,毛泽东本人中断了爱吃的红烧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和做法,正是取信于民、获得群众支持的重要举措。
由此可知,一个政党的伟大,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犯了错误以后怎么认识错误、对待错误、纠正错误,尽管中国共产党犯了一些错误,能够从错误当中吸取教训,开创未来,仍然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本书并不回避挑战。作者并不满足于回答13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直面现实,在结语当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需要成功应对的五个挑战。它们分别是: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对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是社会稳定和谐问题。就业问题、劳资关系、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等问题威胁着社会稳定。
三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主要是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四是和平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对中国发展不利的声音。
五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宗教等问题。台湾问题远没有解决,民族宗教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五个方面的挑战,这都需要深入地务实地加以研究、积极应对。但是最根本的,依然在于“咬定青山不放松”——忠诚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要心系人民、执政为民、以人为本,那么就能获得人民的信赖、理解、支持、响应、宽容。
回顾全书,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还将再次向世界证明:经历过徘徊、焦虑、坚韧、突围、前行、奋进的中国共产党,在率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将一如既往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跨越各种障碍,实现她的既定目标。中国共产党一定能!
荆墨
十三个为什么能:
一、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
二、为什么能收拾好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
三、为什么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人民支持?
四、为什么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
五、为什么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
六、为什么能把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七、为什么能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
八、为什么能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九、为什么能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
十、为什么能使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十一、为什么能赢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十二、为什么能高效抗震救灾和成功举办奥运会?
十三、为什么能管理好有近8000万党员的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