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历史:从“不许动”到“你愿意进城吗” |
户口、城市户口,孩童从出生起便有了明显的区分。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比较自由,实行迁徙证制度,对在城市有生存基础的居民都准予入户。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统一规定了城市户口登记制度。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个全国性的户籍法规。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调查,户籍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被强化。1955年6月22日,周恩来总理签署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提出:“争取在几年之内,将经常性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1958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新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形成标志。《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详细]
|
|
|
户籍改革后大城市会更拥挤吗? |
户籍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无可抵挡,不过长期居住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难免还是会有疑虑,今后城市会不会越来越拥挤,目前的教育、医疗、社保资源会不会受到影响。
对此,其实不用太过担心。一方面,此次户籍改革态度坚定,贴近现实。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有的人口已经接近容纳极限,就现实而言很难大幅度放开。通知也明确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今后特大城市将实施积分落户制度,而且主要由各个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也就是要考虑城市自身的承受力。
另一方面,实施积分落户制度后,预期也就明确了,这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对城市经济发展是积极的;如果评估自身很难落户,也会出现离开大城市的情况……[详细]
|
|
|